- 保護視力色:
從農民的三個“一點”看糧食政策
-
http://www.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8-10-7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焦作 糧食 農業(yè) 農作物
- 中研網訊:
-
2008-2010年中國漁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策略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玉米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水產品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大豆深加工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
實際上農民之所想也正是中央政府之所急,中央這幾年在提高糧價、增加補貼、穩(wěn)定農資價格方面做了積極的努力。2003年以來,為了鼓勵農民種糧,發(fā)展糧食生產,政府多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糧價開始逐漸走高。2003年到2008年7月,糧食收購價格平均上漲了52.9%。再來看補貼。我們現(xiàn)在的補貼種類眾多,而且額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僅中央財政四項補貼達1028億元,這還不包括省、市、縣各級地方財政對種糧的補貼。最后來看農資。政府對農資價格高度重視,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來控制農資價格,其中主要農資化肥的價格甚至由國家管制。
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但是農民的三個“一點”又確確實實道出了糧食政策的一些問題,那就是糧價上漲太慢、補貼太少、農資上漲太快。突出表現(xiàn)為農資上漲過快。政府雖然管得了化肥的出廠價格,卻控不住化肥的市場銷售價格。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沖擊下,農資價格上漲迅猛,遠遠超過糧價的上升幅度。農民兄弟對此有很形象的比喻,如“糧食漲價在走路,農資漲價在跑步”,也有人形容“糧價上漲的腳步趕不上農資飛漲的翅膀”。也就是說農資的快速上漲吞噬了政府提高糧價、增加補貼的努力,農民種糧收益不升反降。前段時間,農業(yè)部部長孫政才在給全國人大的報告中披露,2004年至2007年,全國畝均凈利潤從196.5元下降到185.2元,下降5.8%。
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打破了我國糧食政策的多方均衡,凸顯了糧食政策的短腿。糧價、補貼和農資構成了我國當前糧食政策的基本框架,糧價和補貼構成農民的收入,而農資則構成農民的成本。要鼓勵糧食生產,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糧價和補貼,降低農資成本,以此提高種糧收益。在現(xiàn)實中,這幾項工具,我們一直不敢邁出大步伐的是糧價。雖然這幾年糧食收購價格漲了52.9%,但這是在國際糧價上漲超過100%的背景下實現(xiàn)的。我國2007年12月下旬原糧平均收購價格與1996年相當,僅比1996年高出5.3%,其中小麥價格還比1996年略低1.4%。政府在糧價上的取向還是穩(wěn)定,糧價漲不了,農資價格卻不斷上漲,為增加種糧收益,政府不得不增加種糧補貼。但種糧補貼又要受制于財政狀況,不可能無限制擴大。所以,維持糧價穩(wěn)定、增加補貼的工具組合一天會遇到天花板,用不下去。
因此,在保持糧價穩(wěn)定的前提下,政府雖然左突右沖,但是仍然沒有讓農民真正滿意,F(xiàn)在有望打破這一僵局的乃是糧價,糧價才是糧食政策關鍵的突破口。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而言,糧價上漲遠比增加補貼要實惠得多,有效得多。按照2007年的糧食產量,中央財政1028億的種糧補貼攤到每公斤上為0.2元。也就是說,糧價每公斤再上漲兩毛,農民兄弟就能把從中央財政獲得的種糧補貼掙回來。這兩毛錢的漲幅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承受得起。按2006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75.92公斤糧食來算,兩毛錢的漲幅僅增加支出15.2元,支出增加效應很低。如果每公斤漲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農民收入2507億元,而這換成財政補貼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實現(xiàn)。因此,我們認為,提高糧價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是顯著的,只要糧價上去了,農資價格漲一點沒關系,補貼低一點也沒關系。
提高糧價可以帶來多重收益。首先,可以顯著增加種糧收益,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其次,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發(fā)展農村經濟,乃至增加內需。最后,還可以在全社會貫徹節(jié)約糧食的理念,節(jié)約不是靠口號教育出來的,而必須靠利益去調整人的行為。
提高糧價的收益顯而易見,但是糧價上漲的幅度卻低之又低。我們現(xiàn)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糧價,一是擔憂糧價上升會影響通貨膨脹。此論其實不然。此輪通脹雖然表現(xiàn)為糧食價格上升引起,但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乃是流動性過剩,即貨幣多發(fā)。而且,從歷史上看,歷次糧價上漲都沒有形成過通貨膨脹。二是擔憂糧價上漲影響低收入人群。此憂確實存在,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加大對他們的補貼來消除影響。農民基本上是不需要買糧的,即使現(xiàn)在買糧吃,如果糧食價格上漲,農民完全可以種糧食來滿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糧價上漲影響的是城鎮(zhèn)居民,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補貼來避免這種影響,而且,對低收入人群的吃糧補貼遠比比種糧補貼要節(jié)約。我們可以來測算一下,2006年城鎮(zhèn)居民最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的人均糧食消費為78公斤,按這兩者20%的人口比例計,兩者人口合計為11541萬人。假設糧食價格上漲2毛,那么低收入人群只需增加糧食消費15.6元,如果這部分錢全部由財政來補貼,僅需18億元,遠遠低于1028億的種糧補貼。即使財政給所有國人都補貼,上漲2毛,也僅需支出200億。還是要比種糧補貼節(jié)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補貼種糧不如提高糧價;第二,補貼種糧不如補貼吃糧。在這兩個結論支持下,糧價完全可以大幅提高,糧價上漲了,糧食政策的困境也就部分解開了。
但是,也有人會問,糧價上漲農民受益了,那必然會有人受損。受損的主要是兩部分,一是政府因補貼低收入人群而支付的財政資金,前面算過,規(guī)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一大部分則由城鎮(zhèn)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承擔了。這部分成本對于他們的消費支出來講并不大,相信不會對他們的消費支出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農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現(xiàn)在也確實該城市反哺農村了,提高糧價其實是效應最直接的一個反哺政策。
因此,在當前的環(huán)境和政策框架中,提高糧價是關鍵之策,畫龍之筆。但提高糧價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還是提高種糧收益,使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 ■ 與【從農民的三個“一點”看糧食政策】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