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目前谷物供求呈現“外緊內松”情況分析
-
http://www.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8-6-2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谷物 農業(yè) 糧價 小麥 稻米 美國 農產品 糧食
- 中研網訊:
-
2008-2009年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投資研究咨詢報告 【出版日期】 2009年1月 【報告頁碼】 368頁 【圖表數量】 172個2008-2010年中國漁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策略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玉米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水產品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經過5年的增長,世界谷物產量與利用量追平。
預測2007/08年度世界谷物季末庫存量與下一年度世界谷物利用量趨勢值之比將下降至19.2%,為五年來最低水平。
庫存有探底回升的跡象,過程要維持幾年的時間,短時間內的緊張局不容易改變。
世界谷物貿易占供應量的比例在10%左右,國際價格不具有代表性,"外緊內松"是多數國家的表現。國際價格國內價格走勢出現背離,國內庫存充足,限制糧食出口措施加大了貿易逆差,國內糧價下跌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中國油料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沒有定價權,價格波動較大,對飼料及養(yǎng)殖業(yè)不利。
中國進入工業(yè)反哺農業(yè)階段,農業(yè)是低增長低風險行業(yè)。
種植業(yè)、種業(yè)以及相關農業(yè)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已過高,遠遠脫離了價值投資的區(qū)域。
一、世界谷物的供應形勢。
1、谷物產量與利用追平。
從1997年到2007年10年間,世界谷物利用量從約18.5億噸上升到20.66億噸,年均復合增長約1.11%。增長速度不快,但表現出較強的剛性。全球谷物的產量波動較大,圍繞利用量大幅波動。2002年產量低于利用量約1億噸,達到了最大。隨后的產量觸底回升,2007年的產量和利用量基本平衡。
2、谷物庫存降至五年低位。
由于連續(xù)多年的利用量大于產量,消耗了較多的歷史庫存,世界谷物庫存量降到了最低。國際糧農組織預計,預測2007/08年度世界谷物季末庫存量與下一年度世界谷物利用量趨勢值之比將下降至19.2%,使過去五年的最低水平。利用量的猛增可能將吸收2007年世界谷物產量預期增長量的大部分,因此仍使世界季末庫存量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預測小麥該比率將大幅下降至23.1%,大大低于本十年前半期出現的34%的水平。與本年度先前的預期相左,目前預計粗糧該比率將比去年原本已經很低的水平進一步下降,至僅15%。同樣,在稻米方面,最新資料顯示供求形勢較先前預測還要緊張,目前預測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將降至23.5%,也是過去五年的最低水平,大大低于本十年前半期的平均水平。
3、庫存、產量、利用量決定了世界糧食的供給形勢。
產需基本平衡,以及低庫存使谷物供應緊張的形勢維持較長的時間。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從2002年以來,世界谷物產量連續(xù)大幅回升,產量已經和利用量追平,谷物產量增長再繼續(xù)下去,年度盈余會逐漸改善庫存狀況。從現在的糧食恐慌情緒來看,世界谷物生產在未來幾年會受到重視,世界谷物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可能觸底回升。
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農業(yè)生產的周期是年為單位的,改善庫存要好幾年的時間。再考慮到全球金融資產在基礎原材料上的影響,糧食緊張及糧價高位要維持較長時間。
下表是國際糧農組織對世界谷物的預測,結果是2007/2008年度利用量為21.203億噸,增長2.6%,產量為21.025億噸,增長4.6%,利用量比產量多0.178億噸,庫存將繼續(xù)減少。但數據的利用量增幅預測值為2.6%,遠高于十年平均水平1.1%。如果按1.1%的增幅來估算,本季的利用量為20.8832億噸,低于產量,會有0.14億噸的少量盈余。我們認為,如果沒有大的災害,盈余的可能性較大,但數量極少,不會改變緊張形勢。
二、糧食生產和貿易格局和國際價格走勢。
1、世界谷物貿易量所占份額較低。
世界谷物貿易年度約2.5億噸,約占世界谷物供應量的10%,這個比例不高,世界谷物產量的小幅變化,對谷物貿易的影響就非常大。分品種來看,小麥、稻米這兩種細糧和粗糧產量各占一半,在世界谷物貿易中,小麥貿易額約占13.6%,粗糧約占8.9%,稻米貿易額度最低,只有5.5%。
2、世界糧食的生產者和供應者
世界谷物的生產和供應在國家之間的分布極度不均衡。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印尼、孟加拉國等人口和領土大國是谷物生產大國,但中、印等亞洲國家糧食主要用于內需;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阿根廷等是谷物貿易大國,這幾個國家谷物的收成變化對全球谷物貿易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美國,美國出口的小麥占國際市場的30%,玉米占45%,主導了世界谷物市場。澳大利亞的小麥和玉米的出口量也很大,但近兩年的干旱使收成下降很多,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也大幅下降。谷物生產和貿易的特點是:發(fā)達國家主導糧食貿易,亞非窮國人多糧少。世界谷物貿易份額不大,對于人口大國來講,國際只能起到調節(jié)余缺的作用,不能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3、國際谷物價格持續(xù)上漲。
2007年,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57點,比2006年上升23%,比2005年上升34%。除食糖價格大幅下滑外,2007年其他主要食品的國際價格均大幅上揚。在供求關系緊張的支持下,奶類、谷物和植物油的價格漲幅最大。12月份,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84點,是該指數自1990年創(chuàng)立以來月均點數的最高紀錄。
需求增長背景下谷物供應量的縮減在2007年推高了大多數谷物的價格,尤其是小麥和玉米。2007年12月,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平均為210點,比2006年12月高41%。2007年谷物指數平均為172點;也大大高于2006年的年均126點。
傳統(tǒng)出口國供應緊張、進口需求旺盛以及公共庫存的耗盡在2006年年底至2007年引發(fā)了前所未有的奶制品出口價格的井噴。雖然2007年12月價格在2006年年中以來首次出現小幅下跌,但糧農組織奶制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95點,比2006年12月高83%。按年度計算,2007年平均指數為247點,而2006年為138點。
2007年糧農組織肉類價格指數平均為121.5點,比2006年年均115.5點高5%以上。指數提高主要是由于飼料價格猛漲。雖然禽肉價格漲幅最大,但價格漲幅因肉料比、生產反應的自然滯后和合同價格的作用而存在較大差異。
植物油和油脂(食用,但也包括作為生物燃料原料)的需求不斷增長,加之價格產量增速放緩,造成全球供應量逐漸趨緊,導致價格飆升。2007年12月,糧農組織油/油脂價格指數達226點,而2006年12月為136點;2007年平均指數為174點,也大大高于2006年平均指數117點。
三、中國的糧食供求狀況和價格調控。
1、中國主要糧食品自足且略有盈余。
中國是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2006年11月所確定的82個低收入缺糧國的國家之一。這個標準2004年規(guī)定人均國民收入低于1575美金,三年平均的凈糧食貿易為逆差。2007年中國人均收入已經達標,但糧食貿易狀況沒有大的變化。中國的糧食貿易特點是,稻、麥、玉米等作物能夠自足,庫存充裕且少量出口,油料、飼料大量進口。
中國糧食貿易還表現出不穩(wěn)定性。2004年以前,中國大量出口稻米、玉米,大量進口小麥,2005年以后,小麥、玉米、稻米都少量出口。
2、貿易限制和價格管制穩(wěn)定了糧價。
2007年年初以來,世界谷物出口價格上漲,引發(fā)國內食品價格上漲,除美國外,各國都采取了一些鼓勵進口限制出口的政策,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大陸),在2007年12月廢除小麥、稻米、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退稅之后,該國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對小麥、蕎麥、大麥和燕麥開始征收20%出口稅,對稻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征收5%出口稅。同時,還宣布計劃提高小麥和稻米的最低收購價并提高對農民的補貼,鼓勵糧食生產。
我國糧食出口從2007年下半年后開始下降,農產品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農產口貿易逆差大幅度上升。2008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但進口增幅遠大于出口增幅,農產品貿易由上年同期順差變?yōu)槟娌?且逆差繼續(xù)擴大。2008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23.7億美元,同比增長34.6%。其中,出口額為93.5億美元,同比增長9.6%;進口額為130.1億美元,同比增長61.0%。農產品貿易由上年同期4.6億美元的順差變?yōu)?6.6億美元的逆差。谷物仍然為凈順差,但順差大幅下降。油料、畜產品進口量大幅度上升。
貿易逆差擴大、本幣升值加之政府對糧價的管制,使國內糧價基本平穩(wěn),與國際市場價格走勢背離,只有油料走勢較為一致,出現了較大輻度的上漲。
3、油料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
大豆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增幅也十分驚人。2004年中國進口大豆2023萬噸,價值69.79億美元,2007年1-11月,中國進口大豆已達2789萬噸。除了大豆,中國還進口大量棕櫚油、豆油,對國際油料嚴重依賴。中國大豆產量只有1700萬噸,即使加大力度支持油料生產,也不會改變油料不足的基本情況,適當的利用國際市場是必然選擇。
四、國際谷物緊張形勢會有中國產生多大的影響。
1、谷物價格內外表現不同,多數國家"外緊內松"。
糧食是關系民生的產品,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強烈,多數國家有管制價格。2007年以來,除美國外,世界各國紛紛減少或凍結出口,加大進口,使谷物國際貿易量驟然減少,加劇了價格波動,但這并不表明出現國際糧荒。谷物貿易尤其是稻米占產量的比例很低,價格容易受到干擾,某些主產國的行為會放大波動幅度,國際價格沒有代表性。各國限制出口后,國內價格將會穩(wěn)定。中國在07年底對糧食貿易設限后,糧食凈出口迅速下降,國內供給增加,糧價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就目前的庫存量分析,糧價下跌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2、中國水稻、小麥的增產潛力仍然比較大。
中國水稻平均每公頃6噸,有的省份達8噸,比世界水平要高得多,但如果推廣三系雜交稻,仍有增產50%以上的可能性。糧食是一種剛性農產品,產量過大,價格下跌的壓力也很大。中國人口的增長為0.5%,糧食剛性需求的增長應低于0.5%。糧食增長幅度略大于需求是較為合理的安排。
3、中國油料及飼料的缺口較大。
中國年產大豆約1700萬噸,而進口為3000萬噸,缺口巨大。中國也進口大量的魚粉。這些產品都是不可能通過改善生產所完成的。國際大豆主要集中在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價格容易被操縱,中國沒有發(fā)言權。今年以來,國內小麥、稻米價格沒有很大變,但油料大幅上漲,價格和國際接軌。這種情況對國內的食品加工業(yè)、飼料及養(yǎng)殖行業(yè)極為不利。
4、糧價上漲是通脹結果。
從歷史上,糧價大幅度上漲總是出現在通脹的后期。就本次上漲來看,的確有剛性需求上漲的因素,但這是長期因素,非短期因素。在觸發(fā)因素中,美國的生物燃料政策消耗了大量玉米等粗糧,對糧價的拉動最為直接,這也是在基礎原料、能源上漲因素下進行的,解決能源危機的效果并不明顯。糧價上漲加劇通脹,難以持久。
5、農業(yè)投資進入低增長低風險階段。
從糧食供應格局來看,我們的結論仍然不變:中國糧價波動大體與物價指數接近,近期國際市場的大幅上漲不會傳導到國內。政府解決農業(yè)問題的方法是控制價格,加大補貼。農業(yè)不會因農產品價格暴漲而獲得暴利。強大的農業(yè)基礎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國已進入工業(yè)反哺農業(yè)階段,反哺力度應和整體經濟水平相適應,短期內不會大的提升。從各國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農業(yè)是一個低增長低風險的行業(yè)。
6、農業(yè)板塊的投資機會出現在農藥、化肥等輔助行業(yè)。
農業(yè)可以很好的避開宏觀經濟的周期性調整。農業(yè)板塊的投資機會出現在農藥、化肥等輔助行業(yè)。種植業(yè)、種業(yè)能夠規(guī)避通脹所帶來的風險,但難以有高額收益。國際糧價上漲對飼料行業(yè)、養(yǎng)殖行業(yè)、加工業(yè)的不利影響較大。從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看,種植業(yè)、種業(yè)以及相關農業(yè)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已過高,遠遠脫離了價值投資的區(qū)域,建議投者回避。行業(yè)表現來看,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金融市場缺乏投資品種,農產品、能源成為投機對象,價格暴漲,農業(yè)類上市公司整體表現好于大勢,這種格局可能還將持續(xù),因此,維持行業(yè)與大勢同步的判斷。
- ■ 與【目前谷物供求呈現“外緊內松”情況分析】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