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流通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
-
http://www.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5-7-8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流通領域 價值
- 中研網訊:
-
2008-2009年中國手機連鎖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目前中國的手機銷售渠道主要存在幾種業(yè)態(tài),分別是:手機專業(yè)連鎖、家電連鎖、移動運營商的營業(yè)廳或2008-2009年中國家電連鎖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中國家電傳統(tǒng)零售渠道主要分為百貨商場、專業(yè)連鎖店、大型超市、品牌專營或專賣店以及電器城等業(yè)態(tài)2008-2010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特許經營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在我國近十年來的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討論中,雖然涉及到流通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問題,但是很少論證。特別是對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流通領域中哪些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哪些勞動不創(chuàng)造價值,兩種流通費用的性質及其如何補償以及如何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流通理論等問題,未能展開深入的研究和討論。本文擬就以上問題談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我國經濟學界的討論。
一、流通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
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明確論述。他說:“流通過程是總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但是在流通過程中,不生產任何價值,因而也不生產任何剩余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同一價值量發(fā)生了形式變化。事實上不過是發(fā)生了商品的形態(tài)變化,這種形態(tài)變化本身同價值創(chuàng)造或價值變化毫無關系!币簿褪钦f,在馬克思看來,商品流通過程是不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
但是,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商人資本既不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就是說,它不直接創(chuàng)造它們。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時間的縮短,它就能間接地有助于產業(yè)資本家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增加!边@就是說,作為總再生產過程中的流通階段,它是不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的,但是它有助于流通時間的縮短,因此它間接有助于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增加。問題在于,這種間接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具體量化?
馬克思還指出:“商品在空間上的流通,即實際的移動,就是商品的運輸。運輸業(yè)一方面形成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從而形成生產資本的一個特殊的投資領域。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如下的特征:它表現(xiàn)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xù),并且為了流通過程而繼續(xù)”。此外,與此相聯(lián)系的保管、包裝、加工等活動也是如此,也有一個如何度量的問題。
馬克思在談到流通費用的性質時認為:“對產業(yè)資本來說,流通費用看來是并且確實是非生產費用。對商人來說,流通費用表現(xiàn)為他的利潤的源泉,在一般利潤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潤和這種流通費用的大小成比例。因此,投在這種流通費用上的支出,對商業(yè)資本來說,是一種生產投資。所以,它所購買的商業(yè)勞動,對它來說,也是一種直接的生產勞動”。這就是說,商業(yè)勞動對產業(yè)資本來說,是一種非生產勞動,而對商業(yè)資本來說,則是一種直接的生產勞動。
馬克思在當時的條件下,主要是涉及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勞動性質問題,很少涉及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勞動性質問題;特別是對當前占很大比例的金融資本、虛擬資本、精神產品、信息產品等的流通性質問題,基本上沒有論及。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是我們這些后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任務。
二、流通領域的價值實現(xiàn)與補償
首先,馬克思強調了流通過程的重大意義。他指出:“物的使用價值對于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實現(xiàn),就是說,在物和人的直接關系中就能實現(xiàn);相反,物的價值則只能在交換中實現(xiàn),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的過程中實現(xiàn)”。并且特別強調:“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這就是說,商品的價值能否實現(xiàn),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生死存亡問題,當然也就關系到商品經濟的興衰問題。
其次,馬克思詳細分析了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及其性質。他指出,商品流通費用按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繼續(xù)所花的費用,其性質與生產過程中所花的費用一樣;另一種是僅與商品的形態(tài)變化有關的費用,如由商品形態(tài)變?yōu)樨泿判螒B(tài)(即出售),或由貨幣形態(tài)變?yōu)樯唐沸螒B(tài)(即購買)所花的費用,稱為純粹流通費用,屬于非生產性的費用。
與流通費用的性質相聯(lián)系的,是關于流通費用的價值補償問題。關于第一種流通費用的補償,同生產過程中生產費用的補償一樣,都是由生產和再生產的總價值中作為補償基金的部分來補償。關于第二種流通費用(即純粹流通費用)的補償,馬克思指出,從微觀層面上表現(xiàn)為商品加價來補償,而從宏觀層面上看,歸結到底是由剩余產品的價值來補償。
最后,關于價值與價格不一致所形成的價值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的矛盾問題。馬克思指出只有通過價值規(guī)律的調節(jié)才能不斷解決。首先對同一部門來說,是由某種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調節(jié),其次對不同部門來說,是通過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調節(jié)來解決。至于具體的解決方式,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分析。
三、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流通理論
首先是堅持什么?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認為必須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理:一是商品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必然要分為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這兩個過程,否則就不是商品經濟,而只能是原始的自然經濟;二是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只有生產過程及其在流通領域繼續(xù)進行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而其他勞動則是非生產勞動,即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三是在流通領域中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勞動及其結果的實現(xiàn),其形式也必然不同,其價值補償的方式也不同。
其次是發(fā)展什么?我們認為,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1.擴大勞動和生產勞動的概念。即不僅體力勞動是勞動,腦力勞動也是勞動;不僅物質生產勞動是生產勞動,而且生產精神產品和服務產品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由此可以類推:不僅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是生產勞動,而且為物質產品流通服務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這種勞動當然也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2.根據馬克思關于兩種含義的生產勞動內容,即從生產力的發(fā)展看,凡是能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而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凡是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據此,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不僅為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服務的勞動是生產勞動,而且為各種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服務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也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3.根據馬克思關于“總體工人”的概念,不僅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是總體工人的一部分,而且直接為生產服務(包括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勞動者也是總體工人的組成部分,他們也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
4.根據當代關于“三次產業(yè)”的劃分,即將產業(yè)劃分為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它們在人類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過程中,依次居于主導和主要地位,其數量和結構按照各自的價值來衡量,其中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度量不成問題,都是按其生產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來衡量;據此,第三產業(yè)(包括各種服務業(yè))當然也不能例外,也就是說,必須承認服務業(yè) (包括流通產業(yè))也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5.隨著現(xiàn)代產業(yè)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步入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經濟不僅要求以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和工業(yè)作為基礎,而且要求流通經濟高度發(fā)展;就信息的生產、應用和傳播來說,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fā)展的流通經濟,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流通經濟;從事這種活動的勞動,是一種高素質的腦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這種勞動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高倍加的價值。
6.在信息經濟條件下,網絡經濟盛行,電子商務日益成為主要的流通形式,軟件的生產、流通、儲存、服務等基本通過網絡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的生產、流通、消費往往結合在一起,很難具體劃分,因此其性質(生產性和非生產性)也很難具體劃分,但其生產性不斷增長與其非生產性不斷減少的趨勢是可以肯定的。
7.必須堅持馬克思關于勞動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的基本觀點,批判那種認為一般動物的“本能”活動也是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的庸俗觀點。在當前的討論中,要批評認為“機器人”的活動也是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特別要批判那種認為網絡傳送也是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的錯誤論點。
8.關于教、科、文、衛(wèi)部門的知識產品的流通性質問題,我國學術界在20世紀60年代就進行過一次大討論。一般傳統(tǒng)觀點認為,這些部門屬于上層建筑領域,根本不生產任何產品,在這些部門中工作的知識分子,都是非生產勞動者,甚至不是勞動者而是剝削者。但是,也有個別學者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些部門工作的知識分子,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生產精神產品,他們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也創(chuàng)造價值和高質量、高倍加的價值。但是,這種觀點受到重點批判。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大討論,這種觀點卻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實踐也證明了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關于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中的繼續(xù)(如運輸、保管、包裝、加工等)的勞動性質問題,馬克思認為這是生產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也不能絕對化。關鍵是如何量化,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作深入的研究。
2.關于商業(yè)人員的勞動性質問題,馬克思認為一般是非生產勞動。理由是這種勞動只是實現(xiàn)商品形式的變化,而不涉及商品使用價值的數量、質量和位置的變化。這個理由是能成立的。但是,現(xiàn)代化商業(yè)勞動,也包括企業(yè)內部商品的運輸、保管、包裝和部分加工等勞動,還包括商品的清潔、整理、陳列、向購買者介紹、包裝、收付款項、記賬核算等勞動,這些勞動也是生產勞動,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將企業(yè)內部的流通過程或物流過程與其他流通過程區(qū)分開呢?
3.關于服務(又稱勞務)的流通性質問題。這里指的是狹義的服務業(yè),即能提供一種“動態(tài)的使用價值”供人們消費的行業(yè)。服務業(yè)利用各種物質條件,生產各種非物質產品;這種產品的特點是其生產和流通、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其產品的非物質性而不能儲存。因此給人們一種假象,認為“勞務不是物”,從事勞務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不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因而這些人的收入不是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成果,而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來的。對這種傳統(tǒng)的觀點和偏見,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由兩位青年學者提出不同觀點進行挑戰(zhàn)。何小鋒的《勞務價值論初探》一文提出,“勞務”也是商品,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具有價值;李江帆在《服務消費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一文中,對此作了進一步具體論證。兩文發(fā)表后,引起了我國經濟學界的大討論,多數人提出質疑,直到現(xiàn)在才被大多數人認可。
4.關于“總體工人”的范圍問題。于光遠同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這篇文章中,以機械加工廠的毛坯加工為例,從車工、銑工出發(fā),擴大到搬運工、工廠經營管理人員、經濟師、經濟學家等都屬于“總體工人”的范疇。最后得出結論:“從直接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人出發(fā),一層比一層地向遠處推,從結合勞動者的觀點來看,各式各樣許多參加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都是或近或遠地參加對勞動對象處理的生產勞動者!蔽覀冋J為,于老的論證是完全符合馬克思的基本方法論的,因而是正確的。問題在于對“總體工人”的范圍這樣無止境地推論下去,似乎不完全符合馬克思關于“總體工人”論述的原意,我們認為推到與生產直接聯(lián)系的第一個層次就可以了,其中就包括與生產直接聯(lián)系的流通過程,也是屬于生產勞動并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過程。
5.關于教科文等知識產品的流通問題,F(xiàn)在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科文產品進入市場流通不可避免。問題在于,某些科技和文化產品雖已開始進入市場,但流通體制混亂,價格畸高畸低,缺乏科學標準;特別是教育產品能否進入市場,這本來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有關部門對此卻顧慮重重,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教育不能成為“產業(yè)”或者說只是一種“特殊產業(yè)”;有的認為教育產業(yè)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只能是一種“公益事業(yè)”。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除了義務教育必須由國家財政負擔外,其余的教育應當作為一種“產業(yè)”來經營,必須進入市場,受教育者應當支付相應的代價,辦學單位也應獲得一定的利益,民辦大學的產權應明確規(guī)定歸出資者所有,只有這樣民辦教育才能順利發(fā)展。
6.關于金融資本流通的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關于貨幣經營資本的論述中,明確指出其非生產性質,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問題在于,在當前市場經濟國際化的情況下,首先就是金融資本的國際化,金融市場成為重要的國際市場,金融資本的流通成為國際經濟市場的重要渠道,國際金融市場直接影響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直接制約著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因此,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必須抓住加入 WTO的機會,減輕發(fā)達國家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制約,這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至關重要。此外,由于金融資本的發(fā)展而必然帶來的虛擬資本市場,更是復雜多樣、變化多端,處理得當可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稍有不當則可能造成嚴重的金融危機,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必須加強研究,慎重決策,及時應對。
7.關于信息產品的流通問題。這是近20年來出現(xiàn)的新問題,從理論上還沒有解決,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更多。例如,如何對信息下定義,學術界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此對信息產品就有不同的理解,對信息的生產和流通也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問題不解決,對信息流通問題也就無從談起。
8.關于流通領域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計量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前人很少論及。馬克思只有幾點原則性提示,西方計量經濟學也主要是效用和價格方面的計量,而缺少價值量的計算,因為近百年來西方經濟學把價值看成是一個“莫須有”的范疇,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根本不可能計量。
按照馬克思的原則提示:(1)價值是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東西,它是商品經濟中客觀存在的范疇,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2)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3)在相同時間內,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倍加,智力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體力勞動的倍加,熟練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不熟練勞動的倍加;(4)參加生產因素的多元性與價值源泉的一元性,活勞動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惟一源泉;(5)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我們認為,以上原理對第三產業(yè)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計量也是完全適用的,但是應當結合當前的現(xiàn)實加以發(fā)展。
現(xiàn)在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行國民經濟賬戶體系 (簡稱SNA)。作為西方市場經濟的產物,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說明SNA體系,在馬克思提示的原則基礎上,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一是要說明整個商品流通部門的勞動都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二是要證明現(xiàn)代金融業(yè)的勞動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三是教、科、文、衛(wèi)等部門的大部分勞動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四是對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部門的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作出具體明確的回答,以便科學地進行計量。
關于價值總量的決定問題,除了部門內部價值量的決定外,還包括所有部門的價值合計而成的價值總量的決定問題,這就涉及復雜勞動如何量化為簡單勞動 (還包括腦力勞動量化為體力勞動與熟練勞動量化為不熟練勞動)的問題,對此有不同的計量方法。我們采用趙春艷博士的論文《價值的質與量問題研究》中的方法來說明:假定某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若干種勞動單位時間內平均勞動消耗量為Qz,也就是簡單勞動的單位時間的勞動消耗量。以此為標準,任何一種勞動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量Qiz與之相比,就可求出該勞動的復雜度Ii= Qiz/Qz,Q=∑QizTi/∑Ti。這樣,部門內價值決定公式為:Vi=Ti,ti=Vi=Vi/Qi。其中,Qi為部門使用價值總量,Ti為部門勞動時間總量,Vi為部門價值總量,ti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Vi為部門單個商品價值。
在以上公式中,直接用勞動時間總量來表示的勞動消耗量,也就是該部門價值總量。但是,涉及到不同部門商品價值量的決定時,必須考慮到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在相同時間的勞動消耗量與形成的價值量是不同的,為此需要引入各部門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量Qiz。在假定部門供求相等的情況下,對以上公式修正如下:Vi=QizTi=IiQzTi,ti=vi=QizTi/Qi。由此可得出社會價值總量V=∑Vi=∑QizTi=Qz∑Ti。
GDP是SNA體系的核心概念,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與最終產品相對應的是中間產品,它的價值會包含在最終產品的價值中,構成了后者的轉移價值。因此,最終產品的價值是本期內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的體現(xiàn)。這就是GDP的核心內容。但由于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以及產品用途的多樣性,一般要核算每種產品的增加值,其合計數與最終產品的總值相等,也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其公式為:
GDP=總產出-中間消耗=[(C1+C2)+V+M]-C2=C1+V+M
近半個世紀國際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實踐證明,國際GDP的增值大大快于活勞動的增加,這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第三產業(yè)比重的增大特別是智力勞動和科學管理勞動的極大提高所帶來的結果。這并不證明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而是說明我們必須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
- ■ 與【流通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