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中國地理小米市場發(fā)展形勢及趨勢展望報告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中國的地理標志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茶葉、白...
對郭文祺的了解,在得知他今年加入了小米生態(tài)鏈企業(yè)純米科技時,還是頗感意外的。與和碩設計比起來,純米科技的規(guī)模和名氣差了不是一點點。一個長期服務全球500強的知名工業(yè)設計師,去一家小型企業(yè)設計電飯煲、電磁爐,會不會大材小用了一點?
因為長期關注3C產品,很多年前便知道了郭文祺,那時他任職于華碩工業(yè)設計中心,負責筆記本、個人電腦、手機、數位家庭系統(tǒng)等產品的設計專案,曾先后贏得iF設計獎、紅點獎、G-mark、iF China 等多項國際大獎及專利。
2008年華碩設計中心一分為二,歸屬和碩聯(lián)合集團的設計中心正式更名為和碩設計,在臺北及上海、北京皆設有設計中心,郭文祺出任上海設計中心總監(jiān),為全球500強電子企業(yè)包括惠普、戴爾、英特爾、聯(lián)想、思科、索尼等提供市場分析、戰(zhàn)略制定、概念設計等專業(yè)咨詢服務。
正是出于對郭文祺的了解,在得知他今年加入了小米生態(tài)鏈企業(yè)純米科技時,還是頗感意外的。與和碩設計比起來,純米科技的規(guī)模和名氣差了不是一點點。一個長期服務全球500強的知名工業(yè)設計師,去一家小型企業(yè)設計電飯煲、電磁爐,會不會大材小用了一點?帶著這樣的疑問,就有了我和郭文祺的這次對話。
Q:和碩設計是少數具規(guī)模的設計顧問公司, 在業(yè)內很有影響力,你離開和碩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
A:其實做工業(yè)設計這些年下來,我覺得電子產業(yè)在沒落,但是沒落不是說它的設計能力不再被需要,而是慢慢轉到其他產品上面,比方說手機和智能家電。我從2011年左右,就開始跟客戶推智能家電,因為我看到家電其實幾十年都沒有大的變化,我覺得這不太對。
我做過很多智能家電的設計,但其實我碰到了一些困境。我服務的公司都很大,有世界500強,也有國內的美的、九陽、蘇泊爾這樣的知名品牌。大家對于智能都有興趣,但再往下都很難走下去,為什么呢?因為大公司都有包袱,做智能家電其實有可能會沖擊到它傳統(tǒng)的這一塊。
從和碩的角度,沒有訂單是不會投入資源的,這就陷入一個死結。所以從2011年到我加入純米之前,其實是蠻挫折的,就是所有的這些客戶都知道我在推這件事情,但是老實說真的還蠻難推的。
我在和碩期間,是有很多的公司來找,獵頭來挖,我都沒有想要動的的原因,是因為如果繼續(xù)做原來那種產品,其實沒必要換。國內的家電廠商也找過我,開的條件都非常高,比我現在在純米要高,但是我也沒去,是因為我知道這些公司的文化,它不可能往智能家電走,頂多就是玩票性質。
Q:但你會選擇純米科技,我蠻意外的。
A:我跟純米科技的楊總結識是因為我們有共同認識的一個投資人,他就跟我講,有一家公司在做智能家電,有設計的需求,要不要聊一下。第一次接觸之后,純米在我印象里就是需要設計服務的眾多客戶之一,并沒有怎么放在心上。
我記得那是2015年的十一期間,之后楊總就開始約我私下碰面,我也大概知道他的意思,但當時并沒有意向加入。到了2016年春節(jié)之后,一次回臺北總部述職的時候,我發(fā)現公司太過于保守了。我覺得智能家電是一個必然可行的方向,而我的時間有限。老實說,像我這樣背景的設計師不多,就是有又有工業(yè)設計的背景,又有產品定義的的背景,然后又接觸過國內這些一線的大家電小家電的客戶,幫他們做核心產品的設計。我積累了十多年的經驗,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發(fā)展平臺,我覺得是蠻可惜的。
在諸多的考量之下,我覺得純米的平臺雖然小,但是整個團隊是聚焦在這件事情上面,團隊中大概1/3的人是做傳統(tǒng)家電,1/3的人是做IT產業(yè),跟我的背景是很像。然后有1/3的人是做互聯(lián)網軟件的。能看出來,公司所有的資源都是為了一個方向。
所以我就第一次主動找楊總,就跟他說我們再聊一下吧。我決定要加入純米之前跟楊總壓根沒聊過收入的部分,因為這不是我最care的,只要我們把產品做好,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就會來的。我覺得楊總對我也還蠻信任的,很有耐心,等了我半年多。
Q:你為什么堅信智能家電是必然的趨勢?你怎么理解智能家電?
A:舉個例子,我們來看地圖,如果是手機里的一張上海地圖跟一張紙本的上海地圖,我肯定選紙本的上海地圖,因為它夠大夠清楚。但是再進一步,把全中國的地圖塞進手機里,跟拿一疊中國地圖來看,手機地圖的價值在慢慢產生。然后手機地圖又加上了GPS,能夠知道你的位置,能夠幫你規(guī)劃路線,甚至可以告訴你周圍有什么,一下就把紙本地圖甩了好幾條街。
烹飪也是一樣,現在的年輕人很多其實不太會烹飪,以前我們是通過紙本的菜譜去做烹飪,就是告訴你有幾個步驟,每一步怎么做。但是有很多的用戶,對于一個食材要切丁切塊還是切絲他搞不清楚,然后適量是幾個也搞不太清楚的,大火小火是什么樣的一個程度,什么樣算是熟了也不太能夠判斷。
如果你是這樣一個烹飪新手,我們的智能家電跟我們的APP能夠幫助你。另外就是可能一個會烹飪的的人,要去嘗試一個沒做過的菜,這時候智能菜譜對他也是有幫助的。智能家電其實是在原有的家電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智能的交互,然后針對一些不會烹飪的用戶產生價值,或者是節(jié)省他的時間。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的菜譜里面有一道叫做冰糖燉豬蹄。以前通常我在做這道菜的時候,一兩個鐘頭必須要泡在廚房,因為我要顧著火,然后同時我要拿著筷子去戳豬蹄,要透了皮,我才確定它已經煮熟了。
后來我們的電飯煲,我們大廚也開發(fā)了冰糖燉豬蹄這個功能,我就試著也做了一次。流程把所有的食材,冰糖醬油生抽老抽按照順序放下去,然后桂葉、豬蹄放下去,加足量的水,把鍋蓋蓋下來,從APP里面點擊開始烹飪,然后它就告訴我150分鐘后完成。在過程當中我就完全不用去理它了,結束的時候APP會提醒我烹飪完成了。它帶給我的是什么?150分鐘自由的時間。
我覺得智能不是為了智能而智能,應該是能夠更進一步的在現有家電的基礎上,帶來更大的便利。
Q:據我所知,你為純米設計的最新一款產品是電磁爐,為什么是電磁爐?
A:我們都知道電磁爐發(fā)展了很久,到目前為止算是一個夕陽化的產業(yè),我們也看了很多數據,小家電品類每年都在增長,唯獨電磁爐是在下滑,所以當初我們提出做電磁爐這款產品的時候,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的。
那為什么我們敢切入呢?我們分析了幾點:因為我們第一個產品是智能電飯煲,雖然說它已經有將近600道的菜譜,但是畢竟它還是一個封閉型的烹飪平臺。如果我們要串起用戶在智能廚房上面的需求,接下來的產品相對來說要是一個開放的烹飪平臺,那電磁爐其實就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不是從市場的角度去看要做什么產品,而是從我們現在的產品現況跟我們的產品策略,以及滿足用戶的智能廚房的場景去思考問題。
我們也看到電磁爐這個產業(yè)其實就像一潭死水,已經好幾年都沒有新的產品在市場產生波瀾,大家都是方方的這樣一個形態(tài),然后從按鍵式變成觸控式,也看不出各大品牌之間的一個差異化。我們覺得正因為它沒有變化,所以才是我們的機會。
Q:你們的電磁爐有什么不同?
A:電磁爐我是從產品定義,到產品設計到最后梳理,參與了整個完整的過程。因為是小米生態(tài)鏈的產品,所以它的受眾群相對更年輕,所以我們首先在定義這一款產品的時候,就是一個帶有智能功能的電磁爐。它必須要能夠輔助用戶,在烹飪上有更好的結果。
電磁爐是一個烹飪的輔具,平常不會像電飯煲這樣一直放在家里的臺面上,所以它必須要便于收納。我們覺得首先現在電磁爐越做越大,其實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廠商想要傳遞的是大氣、貴氣等等,但是跟用戶的需求是背離的。
接下來再看電磁爐的形狀,為什么電磁爐都是方型的?其實所有的電磁爐的加熱線圈板都是圓形的,我們大部分的鍋具也都是圓形的,加熱板的圓形要跟鍋對在一起才能夠產生最好的加熱效果,如果在使用的時候鍋子偏位了,就會加熱不均勻。但是為什么大家不做圓形?主要是成本和散熱兩方面的考量。
我們再從操控的角度去看電磁爐存在的一些問題,觸控操控會出現一個蠻致命的問題,就是烹飪的時候如果有水溢出來,觸控就會失靈,這樣的體驗其實是很糟糕的。所以我們采用旋鈕的方式,操控方式更直觀,當我要關火的時候我把他擰到零。但是有時候呢用戶可能只是要暫停一下,待會要繼續(xù)加熱,我們在按鍵上面直接按一下就是暫停,再按一下就是恢復,比我們傳統(tǒng)電磁爐的操控體驗更加友善。
我們有很多這樣基于用戶需求的產品優(yōu)化。但是我想特別說一下我們的智能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去跟這臺設備聯(lián)網,把我們出廠給他的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做改變。我們理解的智能化產品應該是量身定制的,就跟我們我們的智能手機一樣,同樣的機型,每個人安裝的APP不一樣,這叫客制化量身定制,我們的電磁爐也能夠做到。
比方說每天早上我要喝200cc的牛奶,然后我習慣用最大火熱一分鐘,那么我可以把這個習慣變成一個設置,命名為“我的熱牛奶”,然后傳到我的電磁爐上面每天早上只要把牛奶從冰箱拿出來倒好,選到“我的熱牛奶”開始,就可以去忙他的事情了,時間到了牛奶就加熱好了。我們的后臺數據,已經看到好多好多用戶自己命名的功能,我們的電磁爐真的是跟用戶玩起來了。
這也凸顯了智能家電產品跟傳統(tǒng)家電產品最大的不一樣,是傳統(tǒng)家電賣出去之后,跟用戶的關系就切斷了,因為他不會知道用戶怎么用他的產品,只有產品發(fā)生了問題,用戶才會找上他。但是我們能夠從后臺的數據上面看到每一個設備,它的操控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然后能夠實時地根據用戶反饋,優(yōu)化APP給帶給用戶的體驗。
現在電磁爐也有一百多道菜譜了,這些菜譜都是大數據驗證過的。用戶在使用我們的設備的時候,烹飪成功率能夠提高,讓他們得到更多的信心,也更愿意下廚房。
Q:都說做產品的人是能洞悉人性的,你平常有什么自己比較獨特的方法去洞察人性?
A:我們有一個方式,是蠻早以前服務一個客戶,遭遇了挫折之后,理出來的一個方式。就是幫九陽做豆?jié){機的設計,其實他們也找了很多設計公司幫他們做設計,然后設計公司做出來的設計呢,能夠得獎,但是賣不好。賣得好的豆?jié){機呢,都是長得挫挫的樣子,他們就覺得這樣子不對,然后就找到我們幫他做設計。
那時候豆?jié){機的用戶基本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我們對這群用戶完全不了解,怎么辦?有一些問題你是問不出來的,用戶能夠把他已知的一些經驗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要做的是一個他還不知道,但是有潛在需求的產品,不能用問卷的方式,就好像是蘋果公司講他們不會做市場調研,但是蘋果公司做一件事情——觀察用戶。所以那時候我們就開始在路上盯四五十歲以上的婆婆媽媽,看她的穿著打扮,她去哪些地方。那時候覺得我們好像是變態(tài)一樣,比方說到了大潤發(fā)家樂福,看到大媽一進來,我們就在后面跟蹤,看她去看哪些東西,她的一些行為等等。
然后我們慢慢地理出來,你會發(fā)現這群人,你很少看到她的衣著是單一的顏色,一定會有一些花,因為她們判斷一個東西值不值錢,是從這上面有沒有裝飾性的東西去做判斷,所以你做太素的東西,她會覺得看不到她的錢花到哪里去了,所以你必須要有一些紋路出現在產品上面。然后她們只要出門,尤其是正式場合的時候,就會帶著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因為她們過去辛苦過,所以今天有了一些錢,必須要把錢花在大家能夠看得到的地方。所以電器上面必須要有一些電鍍件的東西,亮亮的可以看得到。對于線條,那種極簡的直的線條,她會覺得沒有設計,所以你做的東西要帶有一些線性,所以那時候我們幫九陽做設計的時候,在南方就會做的比較有腰身,像旗袍這樣的線條在杯體上面,然后北方大媽的審美,就是喜歡那種身材比較敦實的,所以就會做的比較飽滿一些。這些都不是問出來的,而是從我們通過觀察用戶得到的答案。
另外一種方式,我也經常去看電影。電影其實反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一些習慣,或者是一些文化的東西,當然也會有一些創(chuàng)意性的東西,視覺沖擊的東西。電影其實是我能夠比較快速地獲取各種信息的一個方式,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設計師可以去吸收,也是我們去洞察人性的一個方式。
另外就是去參加一些演講,尤其是大師的演講,之所以被稱作大師,肯定是有他的獨到之處,人家會邀請他來演講,他也肯定是希望把他的獨到之處分享給大家。那其實演講是他的精華的濃縮再濃縮,對于我們要去豐富各個方面的認知,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Q:在產品設計中,功能性跟美感應該如何去平衡呢?
A:這是一個好問題,其實我覺得的確是很難平衡。為什么說很難平衡?如果都站在各自的領域或者是角色去思考問題,往往很難平衡。但是當我把做這件事情的核心目標拿出來做準則的時候,可能就會比較容易了。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全新的品牌,要跟所有市場上的產品打出差異化。在這樣的前提下,可能有些時候我會碰到成本,或者說可行性跟設計發(fā)生沖突的問題。這時候如果差異化是必須的,同時對于產品的用戶需求的定位也有幫助。那么成本或者是說開發(fā)生產的難易度,就要想辦法去克服。
如果說我今天就是要打爆款,那么所有的事情都要想辦法在性價比上,尤其是價上面要讓路。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說,沒有一個絕對的位置是平衡點,都是要看我們對產品的定義,跟它所肩負的任務來去判斷它的平衡點在哪。
我們過去所受到的教育,會覺得好的設計可以拯救一切。慢慢的當你的視野越來越廣,也了解了一些市場,一些產品策略,一些成本架構等等各方面因素的時候,你才發(fā)現產品設計不過是我們做好一款產品的眾多條件之一,不是必要絕對的因素,因為產品定義準確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成熟的設計師,用戶需求、市場、產業(yè),還有技術可行性等,他要都要去理解,才能夠在自己的設計上面去取得一個最好的平衡點。單純的從用戶體驗或是從外觀美感的角度去堅持設計,我覺得那是不夠成熟的。
Q:那么接下來,你會帶來什么樣的產品 ?
A:近期我們會推出一個新的品牌,定位的會比小米的產品再高一些,因為大家也都知道小米的產品其實主打的是性價比,但是我們在小米和國外品牌中間,還有一個市場的空缺,如果我們把產品做好,這是個還不錯的機會。我們也觀察了很久85后90后的這一群用戶,發(fā)覺他們有一個特質蠻有趣,他們喜歡父母親不懂不會用的東西,就是不要跟父母一樣。但是現在我們看國內的家電市場,其實同質化非常嚴重,而且他們也沒有做更簡潔更干凈更年輕化的產品,所以小米的一系列產品是能夠打動他們的,因為跟傳統(tǒng)的東西都不一樣。但是我們覺得不應該只有小米一個品牌,可以提供給用戶更多的品牌,我們在定位上面有一些差異,并不是說是沖突的。我們也希望真正的能夠幫年輕人在烹飪上面有更好的一些解決方案,推出更多的優(yōu)秀的產品。
中國的設計或者中國的產品,其實應該有更多符合中國本地需求的產品出來。從我的角度,我覺得只要是我們一開始的產品定義正確,然后前面的觀察真的夠深入,我們就能夠去做出一些真正符合需求,而且是對市場造成波動的產品。
Q:下一款產品現在有雛形了嗎 ?
A:有的,其實現在有十幾款產品陸續(xù)都在開發(fā)中,應該是米家系列的會先出來,然后今年內應該會看到我們自主品牌的新產品出來?;谏虡I(yè)保密,我只能透露這么多,不能具體告訴你是什么產品,但是今年內會有不少新產品出來。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yè)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yè)園區(qū)規(guī)劃 十三五規(guī)劃
中研網 發(fā)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yè)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yè)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yè)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yè)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yè)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科技在不斷引領著時尚的潮流,一些充滿設計感的小家電無疑是科技與創(chuàng)意摩擦出來的火花。也許創(chuàng)新到讓人瞠目結舌,或許...
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晚間發(fā)布內部信稱,決定在手機部組建獨立相機部,強化相機研發(fā)。雷軍強調,拍照已經成了很多用戶選購智...
紅米note4x和紅米note5a哪個好?紅米Note4X介紹:首先來看看紅米Note4X的配置參數,具體如下圖:外觀方面:紅米Note 4...
日立洗衣機又出問題了,但是這并不令人奇怪。因為最近幾年來,日立空調、日立洗衣機頻頻被曝出產品質量問題,再次折射...
記者昨日從寧波海關獲悉,今年前4個月寧波口岸進出口總額達4675.8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出口額突破3000億元,達3...
經歷了總裁離職、公司架構調整的飛豬,正在積極布局OTM在線旅游生態(tài)。記者今日獲悉,阿里巴巴與四川航空已達成戰(zhàn)略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