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空調不漲價的現實分析
-
http://www.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6-6-27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空調 分析
- 中研網訊:
-
2008-2009年中國熱水器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熱水器行業(yè)已經從最初的小而少發(fā)展到現在的大而多,產品類型也隨著技術的2008-2010年中國冰箱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洗衣機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數字電視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第一分析】
“漲價”,這個詞今年頻頻闖入老百姓的生活。手表漲價了,化妝品漲價了,汽油漲價了,冰箱也漲價了。在說到漲價理由時,每一個行業(yè)從業(yè)者都擺出了一條鐵板釘釘的理由——原材料上漲了。
“漲價也是沒辦法的事,像糖、包裝的價格一直在漲,成本上去了,只能調整終端價格!笨煽诳蓸芬晃回撠熑诉@樣解釋。
深圳市鐘表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朱舜華認為,國產品牌的高檔手表大多是金屬手表,其漲價更多的是黃金等貴金屬的價格上漲。
蕭山一位做鋼構公司的老板向記者訴苦,年初時,一噸鋼板的價格在3300元左右,現在已超出5000元了,他們公司4月前與房產公司簽的合同基本上是有虧無盈的,現在他也快頂不住了。
漲價并不是企業(yè)的意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空調企業(yè)人士認為,銅的成本大概占到空調成本的15%,銅和鋁占到空調成本的三分之一,這些原材料價格今年是呈直線上升的態(tài)勢,在這種環(huán)境下,僅僅依靠企業(yè)自身的消化能力很難完全化解,漲價是無奈之舉。
消費者對這樣的觀點卻不以為然。從事IT業(yè)的周女士很不解,她認為,現在規(guī)模較大的廠家大多數在去年年底就把今年產品所需的原材料準備妥當了,而空調等原材料是在今年4、5月份才漲的,怎么6月份就想在產品上體現出來?原材料漲價之說是不是僅是個借口?
國美電器的徐琳燕也提出了疑問。她說,今年年初,國美就向中央電視臺購買了今年氣象預估數據;2月份,總裁黃光裕就親自出馬,在北京包了一個賓館,與國內品牌空調廠家進行了10天封閉式談判,根據氣象預估數據,下了50個億的預付資金給廠家,商家都有一年的提前量,做為上游的廠家提前量只會更早。她認為,原材料漲價反應到成品價格,至少滯后半年或一年,夏季是空調銷售旺季,如果借著原材料漲價的趨勢,想提高現在的空調價格,是讓消費者為空調明天的成本提前買單,不免有“趁火打劫”之嫌。
【第二分析】
渠道話語權才是“無形的手”
無論是空調的欲漲還休,還是可樂的說漲就漲,兩者都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話語權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上。
浙江省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空調生產廠家很多,多年來空調產品又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生產商的話語權越來越弱,而以連鎖家電為代表的銷售商卻日益強大,空調廠家想漲價最后卻不再言漲,最終突顯出了“渠道為王”的不爭現實。
空調漲價一波三折,體現出了廠家與商家、商家與商家之間的相互博弈。浙江星普五星電器有限公司徐總經理認為,當初,國家內部流通的市場體系還不完善,工廠既在生產又在流通。商業(yè)資本最初只是一種代銷模式,對流通領域貢獻不大,更多的是在金融領域。廠家在流通領域占據著主導的話語權,商家惟廠家馬首是瞻。但當連鎖企業(yè)發(fā)展壯大起來以后,把各個廠家之間的產品整合在了一起,在流通領域確立了主導地位,生產和流通也逐漸分離開來了。這個時候,產業(yè)資本回歸到了生產領域,商業(yè)資本抬頭,奪走了在流通領域的話語權。
廠家要求漲價,追求更高的利潤,商家同樣也有這種沖動,為什么國美電器卻要逆流而上?一些專家認為,雖然國美在宣傳上標榜是為了消費者利益、規(guī)范市場,本質卻是市場話語權之爭。國美本次空調價格戰(zhàn),很容易讓人回想起當年國美發(fā)動的彩電價格戰(zhàn),就是那一次,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國美成功沖破了全國彩電巨頭聯(lián)手建立的限價聯(lián)盟,一舉奠定了渠道為王的格局;現在,當市場份額之爭的效益大于漲價帶來的效益時,國美家電果斷在漲價的風口浪尖上祭出了降價大旗,取悅消費者,擠兌同行競爭者,爭奪更多的市場威望,同時對廠家敲山震虎,目標直指全國家電連鎖老大的霸業(yè)。
在采訪中,徐琳燕也不諱言國美的“霸氣”。她告訴記者,國美每年都通過全國門店、專業(yè)品牌公司調查,設計一些更能讓消費者接受、性價比高的包銷機、定制機,向品牌廠家下單,這些占銷量40%-50%的定制機是專供國美門店的,定價權完全由國美自己控制。
浙江省飲料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許長卿告訴記者,與空調市場不同,在碳酸飲料領域,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大巨頭遙遙領先,實力、品牌無人可以撼動,在大陸市場上有絕對的話語權,兩者就像兩兄弟一樣,看起來在打打鬧鬧,但有分也有合,有對立也有默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說漲就漲,沒有多少顧慮,消費者也沒有選擇余地——你要么不喝,要喝就不要嫌貴。
【第三分析】
原材料上漲了,空調成品為什么漲不起來?有人把它歸結為空調行業(yè)投資處于“高溫”狀態(tài)了。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此次空調漲價風一波三折之中,空調廠家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昭然若揭——想漲又怕得罪渠道商、錯過夏季的銷售旺季,以致家電連鎖一發(fā)問,漲價聯(lián)盟瞬間樹倒猢猻散,空調廠家集體失語,歸根結蒂的原因就是空調行業(yè)投資太熱、市場供過于求非常明顯,漲價就意味把自己出局。
自2004年開始,國內大空調廠家就紛紛擴大產能。2005年,海爾、美的、格力三大一線空調廠家的產能都已經突破1000萬套。2005年5月份的時候,格蘭仕集團中山空調基地一期工程全面竣工,產能為650萬套,這也是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當時,格蘭仕集團執(zhí)行總裁梁昭賢宣稱,根據空調行業(yè)的整體銷售態(tài)勢,650萬套的產能在2006年不夠用,還要擴建二期工程,最終將空調產能放大至1500萬套。
在各大空調廠家迅速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背景下,中國空調行業(yè)投資趨于過熱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04年,中國空調器的生產能力為5630萬臺,已經大大超過全球的需求總量;到2005年已達到9060萬臺,已經大大超過全球的需求總量;隨著一批新建項目陸續(xù)投產,2006年中國空調器生產能力則達到11290萬臺,是全球空調需求量的1.5倍以上。
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空調市場整體容量大約在5000萬套左右。2000年中國空調品牌約為400家,2004年下降到140家左右,然而到2005年的時候,市場主要活躍品牌僅剩50家左右。幾年來持續(xù)的原材料價格暴漲,加速了空調市場的洗牌,很多二、三線品牌慘遭淘汰。
- ■ 與【空調不漲價的現實分析】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